提到“把门猴”,大家都知道是端午节时我们家家户户要挂在门口的吉祥物,可是你知道这些“把门猴”是由谁做的,怎么做出来的吗?在我市岗店街道云台村就有一批妇女们每年都在做“把门猴”,365天她们几乎不休息。靠着“把门猴”这一手艺,不仅让“把门猴”得到代代传承,也让村里百姓富裕起来了。
据云台村王屯的范淑清老人早年叙述,1920年1月出生的她,制作“把门猴”的手艺是家中老人传流下来的,到她属于第二代,目前已经传到云台村第五代人了。81岁的老人王子香是范淑清女儿,她从四十多岁便开始跟着母亲学做把门猴了,现在已有三十多年了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王子香已把这项生意交到儿媳于晶手里,54岁的于晶现在可以说是村里做“把门猴”最大的一户人家。她从结婚嫁过来就开始学做把门猴,35岁的女儿也加入这个队伍,成了第五代传承人。
做了三十多年的把门猴,于晶做起来那可以说是轻车熟路。拿笔就能随心设计出样子、勾勒出活灵活现的猴子来。
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,云台村便开始有妇女做起“把门猴”,最多的时候全村有30多户专门从事这项手艺活,现在也有12户左右从事这项手艺活。村里以这些中心户为主,其他妇女们则是以打工为主,各道工序分到妇女们手中,最后汇总到中心户手里进行批发销售。据统计,端午节前期,我市市场兜售的“把门猴”95%以上都是云台村妇女制作的,同时在大连其他地区也都能看到云台村妇女们制作的各具特色的“把门猴”,甚至批发销售到东北的其它省市。
现在,云台村的把门猴”生产数量由过去每户每年几百上千个,发展到每户每年几万个。每年端午节期间,云台村“把门猴”的销量可以达到15万个以上,最多户每年收入都在六七万元,全村户均增收1.5万元左右。小小不起眼的“把门猴”成了云台妇女们致富增收的小“金猴”。目前,岗店街道云台村也正在积极申报“把门猴”非物质文化遗产,以便将这个特色经济发展到更高水平。
记者/李岳辉 冯秀荣
来源:瓦房店市融媒体中心
责任编辑:
地址:瓦房店市西环街二段108号
网站法律顾问:辽宁昌信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李明昌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:106420002
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21120200021
互联网视听节目转播类服务备案号:辽备2017001号
瓦房店广播电视网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411-85633004 举报邮箱:wfdtvzbs@163.com​